十三座墓园攻略
1、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来到陕西考古博物馆。我是讲解员,很高兴为大家做讲解服务。我馆的室内展陈面积有5800平方米,馆藏文物5100余件,整个展厅有三层,分为五个部分。前方墙面上就是我馆的,整体由九个探方组成,凸起的线条又分别构成了“考古”二字的右半边和左半边。
2、中央下陷的部分与背后墙体的陕西地图融为一体,代表着考古学与陕西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一展厅——考古历程篇。
3、下面,我们将进入第一展厅——考古历程篇。我们所说的“考古”指的是现代考古学。不过,其实“考古”一词在我国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第一单元:金石稽古证经崇礼。
4、吕大临是北宋金石学的代表人物,这些就是吕氏家族墓中出土的仿古石礼器和收藏的铜器。正是因为吕大临的著作《考古图》,英文单词“”在从西方传入我国的过程中就被译为“考古学”,吕大临也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鼻祖”。
5、第二单元:科学考古兴史救国新学一脉自西来。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地质学家袁复礼在河南渑,ǎ,池县仰韶村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和石器,命名了“仰韶文化”,现代考古学由此开端。1931年,梁思永在殷墟遗址发现了著名的“后冈三叠层”,第一次从地层学上证明了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什么是地层学呢。
十三座墓园攻略
1、地层学是通过遗址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来研究他们之间相对年代的方法。在地层学中,遗迹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叫“叠压”,一种叫“打破”。后冈三叠层主要应用的是叠压关系,俗称的“后来者居上”,这个模型则展示了三个遗迹单位的打破关系,其中线条越完整的单位年代越晚,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晚于龙山时代,龙山时代又晚于仰韶时代。
2、考古落铲斗鸡台。1934年对宝鸡斗鸡台遗址的发掘,标志了陕西科学考古的发端。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居址和周、秦、西汉等时期的墓葬、车马坑。
3、苏秉琦先生在整理斗鸡台遗址发掘资料的过程中,创立了中国考古类型学,并沿用至今,苏秉琦也被称为“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奠基人”。类型学就是与地层学同样重要的又一考古学方法,通俗来说就是“看样子”,根据同类器物的不同质地、形状及装饰进行分类。类型学中的三个层级的概念就是类、型、式。“类”指的是不同的器类;“型”指的是同一器类中的不同形状;“式”指的是同一型中因时间早晚而产生的细微变化。
4、根据类型学的分类可以来区别不同的族群。第三单元:顺应时运考古扬帆续考古服务国计。到了建国初期,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各文物考古机构相继成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就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的省级考古研究机构之一。这一年,陕西第一次开展了文物普查,这些是考古调查和发掘常用到的工具,有探铲、手铲、刷子等。
5、在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也有了大量的考古收获。石兴邦先生主持发掘了半坡遗址,在这儿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原始社会聚落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接下来,就是久负盛名的秦始皇帝陵了,除了兵马俑坑,还有出土于文吏俑坑的这两件陶俑。